我心中的《道德经》:吴起,一部战国时代屌丝个体奋斗的《红与黑》
2018-01-14 22:39:16
  • 0
  • 1
  • 5
  • 0

什么是大智慧?孔子给出的标准答案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凡事老百姓知道该怎么做的,就让他们去自由地发挥吧;凡事老百姓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当权者就应该告诉他们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在文明社会,“大智慧”应当属于当权者为所有人制定的行为准则,用以引导老百姓在生活中,如何正确破解“修身、悟道、解道”之困的玄机。老子对此感到很疑惑,问:什么情况属于老百姓知道该怎么做?什么情况属于老百姓不知道该怎么做?你能不能说清楚?孔子不敢作声了。然后,老子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当权者最高明的管理之道,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退一步讲,就算老百姓真的需要当权者为他们制定行为准则,也行。但是,当权者有一个底线不能突破,这个底线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权者千万不要搞选择性执法。不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还要做到“己之所欲,也勿强于人”。当权者不可以故意给别人下套,专门盯着别人的不是,然后惩罚之。用一句话来概刮,就是“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的事情不能干。这不符合“道”,属于“大伪”。

如果一个社会,秩序井然高度文明,人们做到:“不意气用事”,彼此“包容谦让、知足随缘”;“不藏私”,有好东西就拿出了与大家共享,同时所有获得共享之利的社会成员都向“不藏私者”提供合适的报酬;“不勾心斗角算计别人”,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智慧用在有益于社会进步发展上;“不好勇斗狠伤害别人”,每一个人都坚持社会正义,不让老实人吃亏,路见不平舆论相助。在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形下,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大智慧,我们还需要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吗?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我们强调“重视智慧、重视人才”,就必须注意识别“大伪”的存在,严防有“大伪”在鱼目混珠。 道,提出的大智慧就是“不强求、顺势而为”。凡事,可以求,不可以强求;可以勇,不可以敢勇;可以信,不可以迷信;可以有,不可以完全占有。这才是大智慧的“道”。譬如,很多人都看过《三国演义》,本来罗贯中是想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的英雄人物来表现儒家的“忠”这个议题,特别是诸葛亮。这个人简直就是个神,其拥有的智慧近乎于“妖”,其实诸葛亮的智慧中也掺杂了相当一部分“小术”的成分,他有许多计谋根本就不是大智慧,而是阴谋诡计加残忍。譬如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一仗,他统帅的蜀兵打不过别人,就把人家骗到深山大沟里,然后把入口给堵上,一把大火灭了人家一个种族,这难道不是害人的“小术”?事后,诸葛亮还假惺惺地说,杀了这么多的人,我要折寿了。罗贯中本来想通过这种“伤害自己、伤害别人,来保全君王朝廷稳定”方式,来演绎儒家的“忠”,美其名曰:“爱国、奉献”;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因为这不符合“道”的精髓啊。道,讲究德位匹配,当权者要有“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胸怀,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在其位必须有其德,在其位必须显其能,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只能送他两个字,“让贤”。

小术,仅仅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而大智慧,则是一种生存境界的演绎。真正的得道之人应当是:拿得起、放得下、吃得香、睡得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之泰然。凡事,“戒之在得”;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同时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准备,而不是期望值特别高,在任务完成之前就已经把成功的果实据为己有。凡人,“戒之在贪”;你可以追求完美,但不能强求完美。要主动远离欲望、远离烦恼,聪慧而无贪婪之心。不口若悬河,臆想改造别人的思维;不为我独尊,强求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愿意聆听别人的意见,一切顺其自然,见多识广而不世故诡诈。要努力追求“超然物外、知足常乐,耳聪目明、慧由心生,难得糊涂、以德报怨(老子为什么会提出报怨以德?详见第七十九章解读)”之境界。

道,之所以玄妙,是因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会雪中送炭,也不会锦上添花,当然也不会落井下石,而是按照自己的内部规律去运转,这个规律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把“损有余而补不足”理解成平均主义,如果理解成平均主义就堕落魔道了。老子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是物极必反的意思,意思是当“余”无限放大到一定境界的时候,道就会通过某种方式,把不足的部分给补补齐,甚而至于,超过当初有余的部分太多。然而,世上经常会有人偏偏不服这口气,希望通过自己的“小术、大伪”来强求得到某样东西,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譬如战国时期的吴起。

吴起这个人,在中国“超级智商”排行榜上绝对可以占据前十名,应当属于“得之国强、去之国亡”的国师级人物。他,文武双全。力行变法成效显著,不在商鞅之下;行兵布阵出神入化,可与孙武齐名。据说,他身经百战鲜有败绩,仅在魏国的时候,与诸侯国就打了76场仗,取胜的有64场,余则钧解,可谓是常胜将军。但是,他自私自利缺乏人性,为了封侯拜相,冷血到令人不齿的地步,他一生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阴谋诡诈背道而驰,最后把自己也算计了进去,在楚国被一帮贵族给灭了。吴起的一生,就是一部战国时代个人奋斗的《红与黑》。在民间太史公﹒李安宏看来,吴起之死纯属一种报应,是上天对这个冷血的恶魔的一种惩罚。

吴起,出生于卫国一个“家累万金”的富豪家庭,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本来他家的资产足以让他潇潇洒洒地活上两辈子。但是,他整天做着“封侯拜相”的官瘾梦,到处花钱请人寻找门路想混个一官半职,最后却沦落到倾家荡产,仍然与“一官半职”没有一毛钱关系。某一天他的乡邻跟他闲聊的时候,把杠子给抬起来了,乡邻们顺便讥讽嘲笑了他几句,吴起心想:我千金散尽,最后却成了他人的笑料,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即一怒拔剑,杀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乡邻,然后逃跑去了鲁国。临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到了鲁国,他投入曾参之子曾申的门下学习儒学。

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吴起因为还没有实现其“当卿相”的诺言,坚决不回家奔丧守孝,只是“仰天三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他的老师曾申问吴起:“小吴啊,令母驾鹤西去,你怎么还在这里读书,不回去守孝呢”?那个时候,吴起还比较年轻,不会玩心计,就如实相告,说:“我离开卫国的时候,曾经在我母亲面前立下誓言:‘不当卿相,决不回卫’,现在我还没有混出个名堂来,怎么能回家呢?我实在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啊”。曾申当时脸就挂不住了,说:“你这个不忠不孝之徒,怎么配做我的学生呢”?于是把吴起逐出师门。其实,当时的吴起如果是一个心机婊,能是心非地装逼口说出一番豪言壮语来,诸如:“我投入先生门下,是为了学业有成,早日能够报效祖国,现在我还没有学到为国家作贡献的本领,怎么能为了家庭私事,置国家未来于不顾呢”此类大言煌煌的无耻伪说,一定会让大儒曾申感动得刮目相看。

儒学最大的缺陷,就是只看表象、只做表面文章,虽然言之“听其言、观其行”,但不能分清什么是“真言”?什么是“虚情”?什么是伪善?什么是理想?所以,经常被某些伪君子们“满口虚假的仁义道德”所忽悠,明明已经被伪君子们卖身了还在那里替伪君子们唱赞歌。譬如有伪君子说:“我要像蜜蜂那样每天忙忙碌碌,然后把自己酿造的蜂蜜奉献给人类”,儒棍们听之必点赞,说:“奉献,如何如何好啊”。试问:蜂蜜,真的是蜜蜂们心甘情愿地奉献给人类的吗?如果蜜蜂们真的心甘情愿地把蜂蜜奉献给人类,蜂农们为什么还需要穿上防蜂衣去取蜂蜜?明明是人类在偷窃蜜蜂们的劳动成果,却硬是忽悠出“奉献”这两个字来。再譬如,有伪君子歌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儒棍们听之也必点赞,说:“牺牲,如何如何好啊”。试问:蜡烛,是真的心甘情愿地燃烧自己的吗?明明是人类为了看清楚,故意坑害蜡烛而点燃他们,却硬是忽悠出“牺牲”这两个字来。这种贪他人之功据为己有的行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如果被某些有心人升华为“爱国”情怀的高帽子,然后又书写成心灵鸡汤去流传,其结果必然是牺牲了别人成全了自己、奉献了别人享受了自己;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伪君子横行于世。这也是儒学让后学之辈诟病多年的主要原因。年轻气盛的吴起一怒之下改行了,弃儒学兵,然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的兵法老师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

佛云:“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意思是,一个人若被固有的观念先入为主,他的心就会被老眼光所蒙蔽,难免画地为牢,智子疑邻。所以,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诛心说”,而儒生最擅长的就是用此类的“诛心说”去害人,搞有罪推定。鲁国是儒学的发祥地,鲁国的朝廷大都被儒生把持,吴起既然在曾申这里落下了坏名声,即使有天纵之才,要想在鲁国混出个名堂来,也会比登天还难。而对付“诛心说”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装逼。那么,什么是装逼呢?装逼用一个字来解释,就是“骗”,虽然骗,可以让人取得“一时、一城、一地”的成功,但是,一旦“骗子”的底牌被别人看到,立刻马上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一顿痛“扁”。

突然某一天,命运之神前来敲吴起家的门了,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这个时候曹刿已经去世多年,鲁国不仅国力太弱小,而且无人可以堪当领兵“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大任,在朝廷之上君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最后公仪休不得不站出来推荐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叫吴起,是卫国人,很有两把刷子,如果大王任命他为将,一定能够让齐军铩羽而归”。当即有儒生发表“诛心说”,表示反对:“我听说吴起的老婆是齐国大夫田居的女儿,现在大王任命吴起统帅三军去抗击齐军,如果吴起念及旧情,出卖鲁国怎么办?大王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太冒险了”?鲁穆公一听,是这么回事啊,如果吴起念及旧情出卖鲁国怎么办?因此满脸疑惑地望着公仪休。公仪休一下子明白了:奥,看来吴起老婆是个危险分子,吴起政审通不过啊。谁敢担保他不会里通外国?我公仪休也不敢担保啊。所以下朝之后,公仪休连家都没有回,就一溜烟跑到吴起家把前因后果给说了个遍。意思是,我公仪休已经尽力了,解铃还须系铃人,剩下的问题,就是你吴起想办法如何去解决了,很简单嘛,狠狠心,休了她,大丈夫何患无妻?

公仪休绝对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的吴起已经深谙厚黑学之真谛,吴起给出的答案真的是心狠手辣、出人意料啊。渴望功成就名已久的吴起,在思虑再三之后竟然手起刀落,把妻子的头给砍了下来,然后用包袱包裹好,前去拜见鲁穆公,指着包袱向鲁穆公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说:“今天我把老婆杀了,人头就在包袱里面,我把她带来给您看看,以释君疑”。看着血淋淋的人头,鲁穆公欣喜若狂,当即拜吴起为将统帅三军,前去迎战齐国的军队。

吴起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鲁国的三军统帅之后,开始装逼演戏,把他当年研究如何收买军心的秘籍演绎的惟妙惟肖。不仅与士兵同吃同睡同劳动,而且,看见有士兵挑粮的,他就抢过担子来自己挑,看见士兵老A 脚上流脓,他就扑上去把脓血吸出来,连眉头都不皱一下。当时属于世袭门阀制,贵族的后人永远是贵族,士兵的后人永远是士兵,官与兵之间泾渭分明,鲁国的士兵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尊重自己的三军统帅?吴起的表演,让鲁国的士兵感动得心潮澎湃、泪如雨下。

齐国的田和听说吴起和士兵们同吃同睡同劳动,还帮士兵吸脚上的脓血,不禁哈哈大笑,说:“吴起,就是个雏。太不懂得领兵打仗的道理了,自古以来,都是将尊则士畏,士畏则力战。吴起竟如此地忘却自己的身份,还怎么带兵打仗”?轻慢之心油然而生,决定派张丑前去劝降。于是,吴起又开始在张丑面前韬光装逼了,一方面他把自己打扮成平庸懦弱之辈,另一方面又在张丑面前诉说自己是如何如何被鲁人误解,最终不得不杀死妻子的的委屈,假装答应愿意率鲁国的三军阵前倒戈。所以,在张丑回去向田和汇报工作的时候,吴起已经率领鲁国的三军来到齐国的兵营前,田和与张丑还以为吴起真的是前来投降的,根本就没有做好防范工作,结果被吴起偷袭成功,于是,一场感恩式的杀戮在齐国的兵营里上演了,鲁国的士兵们一个个以一当十,一瞬之间,在齐国的兵营里已经是血流成河。田和、张丑大败而逃,吴起因此战功而被鲁穆公封为上卿。不久,张丑又偷偷地前来拜见吴起,并且带来两个美女和黄金若干,希望吴起能在鲁穆公面前多美言几句,让齐鲁两国重修旧好,这个时候正是吴起志得意满的时候,看在美女和黄金的份上,当然是满口答应,说:“只要齐国不侵犯鲁国,鲁国是不会进攻齐国的”。几天之后,一个流言传遍鲁国,说吴起接受了齐使的贿赂,和齐国暗中勾结,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中了张丑的离间计,心想:操,江湖上还有比我更坑人的家伙,今后我一定好好防范,绝不可以在一条河流里被淹死两回。有儒生听到江湖上的风言风语后,又开始对鲁穆公发表冠冕堂皇的“诛心”理论,说:“吴起,这个人生性多疑、残忍,我听说他在卫国的时候杀了三十多人,混不下去才逃到咱们鲁国的,他这是对卫国不忠啊。后来,母亲病故,他竟然不回去守孝,他这是对亲人不孝啊。现在为求富贵,他又不惜杀掉自己的老婆,他这是对妻子不义啊。咱们鲁国是一个小国,这一次非常侥幸地打了一场胜仗,不免招来诸侯觊觎图谋。况且,鲁国的先人是周公姬旦,卫国的先人是康叔姬封,姬旦和姬封是亲兄弟,因此,鲁卫两国就是兄弟之国。吴起是卫国的杀人犯,因此在鲁国也是杀人犯,鲁国怎么能重用像吴起这样的“不忠不孝不义”之徒呢?大王今日重用吴起,是在背弃鲁卫二国的友谊啊,而且现在鲁国一直在传闻,吴起收受齐国的贿赂,大王还是小心为妙”。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初推荐吴起的公仪休,被投奔他的门客给杀了,鲁国的朝廷之上已经没有人能够站出来替吴起说话了。所以,鲁穆公听了这番话之后,又开始对吴起起疑心了。吴起听到风声之后,非常惶恐,就悄悄地卷起铺盖离开了鲁国,出奔魏国,因为他听说魏文候心胸宽广,正在广纳人才。一个混迹于二流诸侯的鲁国,就这样失去了本来可以一鸣惊人称雄于诸侯的机会。一个“国师”级的人才就这样流失了,真的有点可惜啊。

吴起混迹江湖很多年,江湖上有什么潜规则,皆了然于胸。他知道:一个人要想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贸然自荐,一定要找到高人前去引荐。因为,有人引荐的功效比自荐要强很多。所以,吴起投奔魏文侯的时候,并没有前去投自荐信。而是请大名鼎鼎的翟璜向魏文侯引荐。

魏文候雄才大略,不仅知道如何识别人才,而且还知道如何使用人才,其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翟璜第一次向魏文候(魏斯)推荐吴起,魏文候思索了很久,最终拒绝了翟璜的推荐。翟璜第二次向魏文候推荐吴起,虽然魏文候与吴起面谈的时候,对吴起在军事方面的见解频频点头、不断赞许,但是仍然没有对吴起委以重任。一直到半个月之后,魏文候才把翟璜找来,说:“今天,我要带着豪华的座驾和丰厚的礼物,与君前去邀请吴起先生出山”。翟璜感到很疑惑。魏文候神解释说:“其实我见到他的第一眼,就决定要重用他了。第一次之所以拒绝你的推荐,是因为听别人说了他“不守母孝、杀妻封将”等等的事情,觉得这个人缺乏仁义。第二次之所以拒绝他,是因为当时吴起主动放低身段来找我,我如果当即起用,他会有不被重视的感觉。所以,我今天想搞这个隆重的仪式,请你和我一起登门邀请他出山,目的就是要让他重拾自信和自尊”。翟璜连连点头称是,觉得魏文候太给面子了。

吴起长这么大,“走过的路、走过的桥,吃过的米、吃过的盐,包括送出去礼”都比别人多很多,真的是见多识广,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会装逼的明主啊,当时就把吴起感动得不得了,眼泪鼻涕都哗哗的往外流,把自己穿的外套都给哭湿了。

吴起当即走马上任,帮助魏国镇守临近秦国的西部国门,那可是世人皆畏惧的西秦啊。吴起再次开始了他的装逼表演的套路。他很快就与魏国的普通士卒打成一片,不仅跟士兵们同吃同睡同劳动,一起吃杂粮粗食,而且睡觉一点也不讲究,就四个字“席地而卧”,甚至在某一天夜晚,在野外进行露营训练的时候,吴起和士兵们直接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躺下,连被子都没有盖,只是在身上多撒一些树叶来遮盖身体躲避霜露的侵袭,士兵觉得吴司令一点架子都没有,容易亲近,不把自己当外人,真的是太给面子了。特别是某一天,有士兵小A因为长期的行军打仗,导致其身体免疫力下降,在他的身上生出了恶性脓疮,吴司令听说后,心中暗自狂喜,“机会啊,你终于来到我身边啦”。当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撸起袖子扑上去,张开大嘴对着毒疮一阵狂吸,连眉头都不皱一下。《魏国军报》以“伟大的情怀”为题,头版头条刊载了魏国西部战区最高司令官吴起,亲自为士兵小A吸脓的故事。吴司令爱兵如子的佳话,不仅在军营中被士兵们争相传诵,而且这个消息传到了士兵小A的母亲耳朵里,士兵小A的母亲的眼泪是哗哗的流啊。军报记者一看,有门啊,就前去采访A士兵的母亲,想了解其被吴将军感动的程度究竟有多高?士兵小A的母亲止住眼泪,说:“我是想起了孩子他爹老A了,才流泪的。当年,我们家生活在鲁国,孩子他爹老A追随吴将军南征北战多次立功,最后,老A终于死在了战场上。老A为什么这么拼命?就因为有一次生了脓疮,当时是吴将军替老A往外吸的脓,他是在报恩。再后来,我们家移民到了魏国,我的儿子小A又在魏国服兵役了,没有想到,吴将军也来到了魏国,今天吴司令又在为我儿子小A吸吮毒疮,我在想:‘我儿子是不是离死亡不远了’?因此,我才流泪的啊。吴将军吸的是脓血,要的是我儿的性命啊”。魏国军报记者一听,傻眼了,感情吴将军一直在装逼,玩的全是套路呀。这怎么写啊?记者感到有点为难,就回去向总编汇报,总编听说之后大笔一挥,以“母亲感动落泪,嘱咐儿子早日报效祖国”为题,在《魏国军报》头版头条上刊发了一篇轰动全军的装逼社论,看得魏国将士们,个个热血沸腾、人人皆欲装逼。

公元前409年,吴起率兵攻克了秦国的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公元前408年,吴起再次率兵攻打秦国,一直打到秦国腹地郑县,逼得秦国只能退守洛水。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进攻魏国,吴起率五万精兵、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迎战,大败秦军,五万对五十万,又是秦军,吴起居然赢了。厉害啊,吴司令。公元前387年,吴起率军讨伐齐国获重大胜利。

随着吴起取得的节节胜利,他在魏国的威望也越来越高,丞相公叔痤心中开始惴惴不安起来,他担心自己的丞相之位某一天会被吴起取而代之。他的门客看出了公叔痤的心思,向他献上“连环计”,说:“你可以向魏武候建议,把一位公主嫁给吴起,然后只需要如此这般,就OK了”。公叔痤深以为然,前去向魏武候进言,说:“吴起现在诸侯国中地位很高,大王若是想留住吴起,不如许配一位公主给他,这样他就会安心为魏国服务了”。魏武候觉得很有道理,欣然同意。再然后,公叔痤和他的妻子(魏国的公主)一起装逼演出了一场双簧戏,让吴起患上了“公主恐惧症”。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先是公叔痤热情的邀请吴起去他府上做客,他年轻的妻子(魏国的公主)对贵为丞相的丈夫吆三喝四,指手画脚,简直就像对待仆人一样。而公叔痤呢,一直在谦卑的陪着笑脸,完全是一副忍气吞声的受罪包的模样。走回家的路上,吴起心中暗自思量:老牛吃嫩草,好是好。但是,公叔痤娶了个公主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啊,看来还是我幸运啊,幸亏没有娶魏国的公主做老婆。然而,第二天魏武候就找到吴起,说:“郡守为了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今还没有成家,我决定把一位公主许配给你为妻,如何”?吴起一听,冷汗直达后背,赶紧拒绝。搞得魏武候非常不悦,双方不欢而散。这个时候,公孙痤又跑到魏武候身边补了一刀,说:“吴起,竟然拒绝大王让他娶一位公主的好意,说明吴起没有在魏国久留的意思啊,愿大王早作准备”。不久,魏武候便撤掉了吴起的职务。吴起意识到:“危险,就要来临了”。于是,他找了个机会逃到了楚国。

吴起为什么要逃到楚国去?因为他收到了来自楚国的超级粉丝邀请信。这个超级粉丝就是楚悼王。楚悼王是个认才不认德的主儿,所以吴起一入楚国,楚卓王搞了一场盛大的迎接仪式,然后任命这位难得的人才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又升任为相(令尹),希望吴起能够帮助他振兴楚国。某一天,吴起跟楚悼王分析楚国的现状时说:“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悉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于是在楚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吴起制定了五条改革方案:1.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并强迫他们搬到地广人稀的边疆。2.削减庸吏俸禄,裁减无关紧要的岗位。3.激励楚国群臣积极要求上进,不计较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如此这般,不仅纠正了楚国贵族损公肥私的行为,而且还不断地从楚国的贵族们的碗里挖肉补充到楚国的国库。4.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是非对错。5.通过紧缩财政,裁撤冗员。

经过吴起变法,楚国的国力大增,楚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以至于“兵震天下,威服诸侯”。按照道家的理论,这个时候吴起应当选择功成身退了,道家为什么会有功成身退的观念?其理由有三:1.世上拥有才华的人很多,当你一直霸占某一个重要位置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挡着别人的道了,就意味着你的敌人已经产生了。2.每一个人都有曾经人生拼搏的经历,其拼搏过程其实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拥有的才华。而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处于“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的大“道”运行状态下,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自己巅峰状态之前,就已经即使收手身退,说明他一直谨小慎微做人认真,能够做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3.一个人如果已经拼搏到了50岁,还是没有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拥有的才华,就应当及时收手,做到随遇而安。千万不要强求,否则会有大祸临头的。但是,吴起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套,没有选择功成身退,他继续在做自己的卿相梦。而整个楚国的政治环境也变得非常微妙,已经进入了“万马齐喑”的状态。吴起,因为其改革方案太过于急功近利,让贵族们“疼痛难忍”,因此得罪了太多的楚国贵族。权贵集团皆恨吴起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从而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毙。全力支持吴起变法的大树轰然倒塌了。那些被损害了太多利益的权贵集团,皆不约而同地魔性大爆发,他们包围了王宫,发动了兵变,追杀前来奔丧的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机智绝伦的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然后伏在楚悼王尸体的上方放声痛哭,并且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楚国的贵族们的理智已经被仇恨冲刷的干干净净,一个个瞪着血红的眼睛继续放箭,将吴起射成了刺猬,楚悼王同样变成了刺猬。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因此,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楚肃王为了安抚楚国剩下的权贵集团,将吴起的尸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死后人亡政息,至此,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楚国也失去了一次称霸七雄,乃至问鼎天下的机会。

回顾吴起的一生,其人生最大的志向就是“出将入相爬上公卿”的位置,为了自己早日登顶“出将入相乃至公卿”的宝座,他一直都是在强求而为,即使没有条件也要在创造条件,只要有一丝的机会,他也绝不会放过。为了实现其出将入相的个人私欲,他曾经千金散尽;他曾经拒绝家料理母亲的丧事;他曾经提着自己妻子的脑袋向鲁穆公效忠。一个人为了升官进爵,可以在母亲去世的时候拒绝回去奔丧;可以用自己妻子脑袋作为邀功请赏的筹码,到头来他却愿意替士兵吮吸脓疮。个中缘由真的令人怀疑啊,真的是传说中的“爱兵如子”?呵呵,估计是在装逼吧。其实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早日实现自己“跻身公卿”的目的服务的。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卑鄙的吴起同志是“一将功成吸脓血”啊。

话题再转回到鲁国,本来当鲁国面临强大的齐国进攻时,鲁穆公因为在儒生“诛心论”的影响下,只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担心他出卖鲁国的利益,不敢拜吴起为将。其实当时吴起哪怕只是做出休妻的姿态来,鲁穆公也会拜吴起为将的,因为大敌当前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哪知道求官心切的吴起魔性大爆发,直接来个“杀妻求将”而留下恶名,按照《史记》的记载:“吴起,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翻遍中国正史,最特殊的情况,往往也是在大敌当前、城内断粮之际,主帅会斩杀自己的爱妾,然后分给自己的手下享用。但从来没有一个将军,是斩杀自己的妻子,分给手下享用的。究其原因,在古人的心目中,妻子虽然地位比丈夫低下,可却是丈夫的配偶,并不是丈夫的附属品。吴起“杀妻求将”太走极端了,因此一直不能被人们接受。其实,只要儒学的“诛心论”在发挥作用,吴起即使杀一千次“妻”,也不可能求得了“将”。为什么要这么说?“要离断臂刺庆忌”听说过吗?中国盛产的三十六计中有一卑鄙的招术叫“苦肉计”。吴起杀妻,为什么不会是苦肉计呢?在这里我不是想替吴起解脱罪名,只想表明自己的一个观念:“我们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一定要以无罪推定为准则,千万不要让‘诛心论’发挥作用”。否则,不仅会冤枉别人,而且还有可能让某些本来无辜的人最后走上极端,而伤及无辜。几千年来这样惨痛的教训真的是罄竹难书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引以为戒、亡羊补牢呢?

另外,吴起在指挥鲁国军队大破齐军之后,如果鲁国的国君龙眼识宝,就此重用吴起实施变法,也许可以使鲁国强大并成就一番霸业吧。但是因为有儒生喜欢装逼,或者是为了争权夺利嫉贤妒能,不能容忍有才能的人的某些缺点(甚至很大的罪恶),大肆发挥“诛心论”,向鲁君进谗言抹黑中伤他人,最终令鲁国错失了一个国师级的吴起,彻底丧失了富国强兵的最后机会,直至后来被三桓瓜分,而亡于楚。

吴起是一个集“兵、法、儒”于一身的大家,其“小术”自然是无可匹敌,即使在他的靠山楚悼王已经驾崩的情况下,当吴起得罪的所有楚国贵族已经联合起来,准备杀掉他的情况下,吴起于“在劫难逃”之时,仍然用一个非常诡异的方式给自己报了仇,让楚国所有跟他为敌的贵族皆为之陪葬,一共有七十余家族为此走上了不归路。也许,到这些贵族走上断头台的时候,还没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死,而且还连累了家人。答案只有一个:是吴起用楚悼王的遗体作为道具,把自己的政敌及其家族送上了不归路。在中国,也许只有像吴起这样集“兵、法、儒”于一身家伙,才会这么魔性,这么残忍,这么卑鄙吧。

道家一贯宣讲淡泊名利,讲究“命理”,要求“顺势而为、尽力而为”,反对强求。譬如管宁,一生不仕,名声反而超过司徒华歆;谢安东山隐居,舆论却更甚从前。但是,世上真正得道的人少之又少,大都在名利面前手舞足蹈不能自已。更有甚者,就像吴起那样,喜欢装逼,“强而求之、勉而行之”,即使取得了成功,也不知道及时收手功成身退,到头来反误卿卿性命。因为,“有才无德”的吴起总是用强求的方式让自己取得成功,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吴起一贯喜欢用“踩在别人的肩膀上的方式”来取得成功,吴起求将成功,是因为他狠心杀妻;吴起打仗成功,是因为他善于笼络人心;吴起变法成功,是因为他利用王权剥夺了贵族们祖上的世袭红利。吴起变法对不对?对。但是,一个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变法,本身就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炸药,一旦暴力的基础楚悼王薨毙了,吴起的变法便会立刻土崩瓦解。因为吴起变法太急功近利,伤害那些贵族们太多太快了,中间缺少缓冲区。那些受到伤害的贵族因与之结怨太深,则认为“吴起的变法夹带了私货”,为了自己取得成功,不惜把别人变成垫脚石,这才是楚国贵族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杀死吴起的原因。所以,世上所有“已经、正在、将要”强求的装逼人,都会在某一天为他的装逼付出代价的,只是不同的人装逼的境界不一样罢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