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读此文的时候,说明你我有“缘”。
最初,老子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大贤而已,历朝历代虽多有运用黄老的思想执政,但是,都没有把老子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老子的大智慧一直被另外一个巨人所遮挡,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帝。大圣人黄帝手中权杖的光芒,遮挡了老子《道德经》的光辉,因此,黄老学说以黄帝的思想为主。当然,老子也确实拥有非凡的大智慧,只不过是因为黄帝手握权杖,才让老子的《道德经》明珠暗投的。呵呵。
在周景王进行“铸无射”改革之后,老子因在无射钟上撰写了律文,使老子的思想大放异彩,以至于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后,承袭老子思想的道教门派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句曲山”名为“茅山”,他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茅氏三兄弟因此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汉朝末期,张修于益州(今四川)建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其后人诸如“张角的太平教、终南山少阳派、山东昆嵛山全真教(烟台境内)”等等,通过历朝历代道教徒子徒孙的不断演化,道教宗教才逐渐完善固化。数千年来,道教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其实,它们皆已偏离了老子之道。
在唐朝,老子的《道德经》开始熠熠生辉。因为是老李家的子孙在执掌天下,唐太宗李世民想要为李氏建祠堂,邀请诸多历史学家来考证李氏宗谱之源,无奈,大唐李之姓氏的来源及血统相当复杂,唐太宗李世民计上心来,决定找老子李聃做为大唐李之姓氏宗祖的形象代言人,老子李聃可是古代有头有脸的李姓贵族啊(相传,老子是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聃季载的后人,又传说老子是大禹的后人,呵呵),因此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从唐朝开始,“李老君”经唐之历朝历代的封赏,最后被封成了神仙,最后老子隆升为道教的教主,成为“一气化三清”的太上老君,其《道德经》也变成为道教的三经之首经(与《庄子》【又名《南华经》】、《列子》【又名《清虚经》】并称道教三经)。
唐代的诗人白居易,曾经用老子的“矛”戳老子的“盾”,作《读老子》一诗诘问曰:“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我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文”?民间太史公﹒李安宏认为:在强权独裁虚枉的时代,说真话是一件奢侈品,而闭嘴则变成了一门大学问。所以,身处乱世的老子,深知人性之恶,懂得顺势而为的他更愿意选择缄默隐遁。故《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其意象却极大,并大而无边,其中的真意更是在言之外。呵呵。《道德经》全篇共八十一个章节,就好像一座拥有八十一扇神秘之门的圣殿一样,你无论何时,也无论推开哪一扇门进入,都可以看见一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高山之一,与《易经》齐名。它的语言直白、惊世、孤独,它的思想透彻、高深、孤绝。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最放不下的就是“名利”二字,呵呵。所以,许多求道之人在乡野之间潜心求学,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顽童,慢慢成为一个洞若观火的智者。这时候,自以为已经是得道的智者,进而自信心爆棚,就像楚霸王项羽一样,在其推翻秦王朝统治后,不愿意锦衣夜行一样,急切之间最想向世人证明的,就是我项羽是一个非常牛逼的人。这些自以为得道的大能者当然也是在急切地想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掌控一切的人物。那么他们会如何怎么证明呢?当然是自己建功立业,或者依托某位大王去建功立业。一个懂得蛰伏的智者,并不能被世人认识其人生的价值,只有通过建功立业,才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确实拥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么然后呢?随着阅历的增长、能力的增加,真正的得道之人,当然会选择功成身退,归隐江湖。呵呵。譬如孙武、范蠡、张良之流。但是,也有人不幸遇上了某一个赵国最卑鄙的大王,虽已选择功成身退,最终却身不由己,而不得善终的,譬如刘伯温、林彪(当然,林彪1948年率领百万大军围困长春五个月,导致长春城内饿殍载道,白骨累累,平民百姓人吃人,也是一种作孽;1969年为了其修建私人别墅茅蓬山庄,派人强行炸毁五台山的“五郎庙和金刚窟”,同样是一种作孽。结果两年后坠机身亡,难道不是其罪业深重的一种报应?)。这也许就是老子想告诫同道中人,不作恶、不要妄自强出头、早日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少替君王助纣为虐、多以“百姓之心为心”、早日功成身退,而作五千文《道德经》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