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风流人物如过江之鲫。毫无疑问,秦始皇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种种风流的一位。他因为身世离奇,曾经在赵国孤苦伶仃、生不如死;他因为狡诈、善于谋略,从秦庄襄王手中拿到了王位的接力棒后,并终于坐稳王位;他凶狠残暴、冷酷无情同时又知人善任,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个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君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赞之为千古一帝,有人斥之为独夫民贼。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秦始皇的人生很简单:先是孤苦飘零,不知死;后来是“斗”字当先,不怕死;最后是位高权重,不想死。
战国末期,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近的韩国和魏国,决定与联合位居远处的赵国,双方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决定互换人质,秦国派秦昭王的孙子子楚到赵国做人质。当时,子楚不是长子,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地位很低,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宠爱,所以被挑选为人质。但是,当子楚身在异国他乡备感孤独寂寞的时候,非常幸运地遇见了他人生中的最大的福星吕不韦。大富商吕不韦很善于谋略和钻营,一遇到子楚便觉得“奇货可居”,便准备利用他来赚取个盆满钵满的功名利禄,于是倾心与之交往。子楚这个人思想比较简单,根本就没有“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意识,突然遭遇吕不韦如此如沐春风般的关心,真的是心有戚戚焉而万分感激,于是,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吕不韦对大秦帝国的各方利益冲突关系,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不仅知道华阳夫人是安国君最宠爱的妃子,而且还知道,华阳夫人膝下无子,心中总是惶惶不安。如果能够劝说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义子,那么,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可能成为太子,自己则会赚得无数的钱财。于是,他在经过一系列的精心谋划之后,开始付诸行动。一方面,他送给子楚千金,让他广交朋友,而他自己则带着大批奇珍异宝去秦国公关。他送上奇珍异宝并施展口才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去游说华阳夫人,尽早在众公子中过继一个贤达者并立为储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依靠在哪里呢?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选。他,聪慧贤良,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有时候竟然思念得泪流满面。华阳夫人何不趁此机会,立子楚为嫡嗣?如果这样,子楚必感恩不尽,华阳夫人的未来也就终身有靠了,何乐而不为呢?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华阳夫人虽然深受太子宠爱,但因无子嗣而一直耿耿于怀,经姐姐一番游说,欣然同意了吕不韦的主张。于是她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安国君立子楚为继承人。从此,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而吕不韦与子楚的交情也越加深厚。
然后,吕不韦并不满足,又开始下一盘更大的棋,他不惜重金从邯郸买来一位美若天仙的名歌妓赵姬为妾,等她刚刚有孕,吕不韦就对她说:“我打算谋取秦国的天下,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尚未娶妻,我准备把你送给他,将来他回到秦国一定会登基称秦王,等他去世之后,我们的儿子就必定会被当作子楚的子嗣继承王位,那么秦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赵姬听后认为非常有道理,就答应了。于是,吕不韦便刻意制造了个机会让子楚与赵姬很快见面,不久子楚便被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赵姬给迷住了,吕不韦“慷慨”地把美人拱手相让,不明就里、感激万分的子楚当即表示若他日后若为秦王,必与吕不韦共享富贵。子楚得到赵姬之后,与赵姬日夕绸缪,八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儿子,子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孩子出生之日恰好是农历正月元旦,因此取名为正,后来就改为政,秦人当年被周孝王封赐于赵城而得“赵”姓,所以又名“赵政”,这个赵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嬴政,公元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大铁腕,他自认为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因此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成为华夏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君主。
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军与赵军战与长平,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离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既恼怒于廉颇军队的数次战败,又反感于廉颇坚壁不战,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最终坑杀赵国40万降兵。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想杀死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吕不韦知道子楚的危机困难后不惜重金贿赂赵国邯郸守城门的官员,仓皇之下只带着子楚一人,出逃邯郸跑回了秦国,却把秦始皇赵政和母亲赵姬留在了邯郸。赵政和母亲虽然在外祖母家人的掩护之下,逃过了杀身之祸。但是,也不堪忍受赵人欺负凌辱长达十余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秦王政派兵灭赵攻破邯郸城的时候,他还亲自赶赴邯郸,将曾经欺负国他母子的仇家统统斩首灭族。呵呵。
子楚逃回到秦国后,赶紧穿着楚服前去拜见华阳夫人,哭着诉说自己多年离别的思念之情,华阳夫人本是楚女,见之,激动不已,说:“我本是楚人,你能曲体我心意,我一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将来能够继位”。从此,子楚便每天早晚都前来问安,格外殷勤。称这个只比他大三岁没有子嗣的太子妃华阳夫人为母亲。公元前241年,秦昭襄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又一次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赵政和母亲赵姬因此得以回到秦国,赵政改名为嬴政。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拜别家人向马克思报道了。于是,子楚即位为秦王,就是秦庄襄王,子楚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立嬴政为嗣子,封吕不韦为相国、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拥有上万名家僮。子楚即位也仅仅四年,便中风身亡。于是在公元前246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一切由太后赵姬垂帘听政,国事都委任相国吕不韦,并称之为“仲父”。秦王政虽然年幼却深谋远虑,深得韬光养晦之精髓,他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时间来丰满其羽翼,每天阅读的竹简文书就达到一百二十斤,超过五万字,而且都是言简意赅的古文。后来,他终于有能力斗倒了长安君成蟜(jiǎo)、嫪毐(lào ǎi)、吕不韦。接着又用了十年时间,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中国。
论出生,长安君成蟜的母亲秀丽夫人,是韩国的公主,地位比秦王政的母亲赵姬高很多。论根基,长安君成蟜,从出生以来十几年都在秦国,人脉广、根基深厚,而秦王政虽然是太子,但是他登基前在秦国的时间只有三年,根基太浅。因此,秦始皇与长安君成蟜人的斗争并未因为秦王政登基而停止。好在秦王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还有一颗老谋深算的大树吕不韦存在,后来长安君成蟜与他在军中有拥戴者将军壁,于上党屯留起兵谋反,秦始皇在相国、“仲父”吕不韦的帮助下,轻松平定了长安君成蟜的叛乱。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嫪毐胯下有非常厉害的大杀器,如果把“大杀器”放入一个大木轮中心,简直可以当做轮轴来转动木轮,因此深得赵姬的喜爱,后来赵姬还为嫪毐生了两个儿子。而嫪毐偏偏是一个不懂得低调的人,一方面他把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高官全部给收买了;另一方面他还自称为假父,想要秦王政认之为父,秦王政隐忍了好几年都不发作,现在长安君成蟜这根刺给拔掉了,下一个当然轮到嫪毐了。嫪毐不甘引颈就戮,于是发动了兵变,但是,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最终大败叛军。嫪毐被秦王政车裂而亡并曝尸示众、灭其三族。嫪毐的死党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均遭枭首,追随嫪毐的宾客舍人罪轻者为供役宗庙的取薪者——鬼薪;罪重者四千余人夺爵迁蜀,徙役三年。
司马迁在《史记》中直言,秦王政是吕不韦的儿子;而事实上,吕不韦对秦王政也一直是在履行父亲的职责。虽然,吕不韦帮了秦王政很多忙,包括铲除长安君成蟜和嫪毐,吕不韦都不遗余力。但是,秦王政对吕不韦,是既爱又恨。秦王政对吕不韦的处置,颇为耐人寻味,他并没有直接处死吕不韦,而是取消吕不韦文信侯的爵位,并迁徙到蜀郡。秦王政对吕不韦的处置,明显还是手下留情、法外开恩的。只不过吕不韦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最终饮鸩自尽。
这个时候,秦王政已经自认为羽翼丰满,因此变得冷酷和残暴。嫪毐覆灭之后,他还杀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并且把母亲赵姬终身囚禁在萯阳宫,下令:“有敢为太后求情者,杀无赦”。当时有许多不明真相的吃瓜大臣为太后求情,秦王政竟然一口气杀了二十七个大臣。贬放吕不韦之后,又非常牛逼地下了一道《逐客书》,想要把六国食客统统驱逐出秦国,幸亏,李斯及时上疏《谏逐客书》,陈情其中的厉害关系,劝谏秦始皇收回成命。秦王政终于意识到狡兔未死、走狗尚不可烹,因此收回了《逐客书》之命令,并重用尉缭、李斯等人,在他们的辅佐下,秦王政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策略,开始了他统一六国之宏伟计划。
这个时候,在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榜上,秦国是当仁不让地排名第一,但是还没有到“想灭谁就可以灭谁”的地步。因为当时七个国家都是人才济济,七个君王的手里都有一副好牌,谁会搞排列组合,把这些人才运用得当,就可以在战国七雄中呼风唤雨,逞一时之风流。只可惜,上天给大秦帝国安排了牛人秦王政,给其他六国都安排了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苟且偷安、能力低下的“货”,一个个“正”事做不来,歪门邪道很擅长,安能不烟消云散、身死国灭?
譬如,秦王政十一年(前235年),桓齮王翦与杨端和攻赵,取邺九城。秦王政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2年),桓齮再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破赵将扈辄援兵于武遂,斩首赵军10万,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桓齮感觉自己就是全天下最牛逼的人,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挡之者死。但是,同年,桓齮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石家庄东南),与赵将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为李牧所败,桓齮被杀,10万秦军被全歼。
秦王政大骇,因此与太尉尉缭在咸阳王宫密室之内商谈国策,尉缭进言:“夫列国之于强秦,相当于秦国的郡县也,如果列国分散则容易图,如果他们合在一起则难攻。夫三晋合而智伯亡,五国合而破齐,大王不可不虑”。秦王政当然明白各个击破的道理,但是,假如东方六国君王某一天突然醒悟而合纵,又该如何破解呢?秦王政问:“欲使列国散而不合,君计将安出”?尉缭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大秦帝国应当求“变”,改变过去一味高举高打的方式,要用“巧劲”来对付东方六国,说:“今国家之计,皆决于豪臣;豪臣岂尽忠智,但也有贪图财物之辈。大王勿爱府库之宝藏,只要给吾三十万金,厚赂列国豪臣,以乱其谋,而诸侯可尽灭之”。秦王政恍然大悟,因此大悦。干脆将国库的钥匙交给尉缭,任由其支取,令旁人不得过问。尉缭于是大出府库金钱,分遣宾客使者,奔走列国,视其宠臣用事者,即厚赂之,探其国情,大秦帝国“在军事上采取进攻路线的同时,在政治上施展‘金钱美人’计划配合之”,以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果然,双管齐下,得心应手。尽管在列国中尽忠的豪臣占大多数,但是,总有贪图财物的家伙看在钱的份上,配合之。譬如韩国的“韩万”(晋穆公之孙,曲沃桓公之子)、镇守韩国南阳的太守“腾”;赵国的相国“郭开”、齐国的相国“后胜”等等,皆拜倒在“金钱美人”的“裙”下。在大秦帝国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握大棒的政策之下,公元前230年韩王“安”乘坐素车白马,手奉虎符玉玺,从新郑南门而出,举起小白旗向他曾经的部下南阳太守“腾”投降了。因为郭开搬弄是非,在赵王迁杀了“李牧、司马尚”之后,公元前228年,大将王剪率秦军攻破邯郸,虏赵王迁。公元前226年,秦军大举伐燕,燕王喜与代王嘉(赵公子嘉)联合抗秦,燕代联军溃不成军,燕王喜与太子丹被迫逃亡辽东郡。公元前225年,秦军水淹大梁,魏王假出降被杀。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楚地,降服越君,楚国灭亡。同年,王贲攻燕之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王贲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亡了齐国。秦王政从公元前235年起,到灭齐公元前221年时止,他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陆续横扫六国成一统。从此,秦王政结束了战国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后“秦始皇式的君主独裁”的帝国时代。
一个人在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后,往往会非常迷信自己的经验,贵为“聪敏刚毅冷血凶残”的秦始皇也不例外。大秦帝国这艘战船明明已经从七条纵横交错的小河小沟开进了汇成汪洋的帝国深海,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及时调整其“战争机器”前进的方向,他依然想做一个舟求剑之徒,愿意相信经验的强大功效;依然想做一个胶柱鼓瑟之辈,愿意把食古不化奉为圭旨。继续将其凶狠残暴的“桀纣之道”进行到底。秦国自商殃变法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的基本国策。即“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秦之统治者把这种“壹民、弱民、疲民、贫民、辱民”的法家思想,运用到极致。视其严酷无情为独门秘籍,快速完成其“开疆辟壤、争衡列国”的奋斗目标。自秦孝公起至秦王政统一天下的一百五十余年的时间里,秦军与东方列国的战争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次,共计歼灭六国军队多达队一百五十余万,被东方六国称之为“虎狼之师”。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战场上,冷血的秦人几乎是踏着东方六国堆积如山的尸体与鲜血走完统一之路的,暴戾凶残的秦王政还因此被后来者膜拜为“千古一帝”。呵呵。
想当年,各国处置亡国之君都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建功立业的君王为了不留骂名,都还保留“仁”的一面,譬如商汤流放夏桀于南巢;商纣王自焚之后,周武王立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魏赵韩三家分晋,流放晋国国君于上党的屯留;田氏代齐,齐国的君王被安置在东海的小岛上;楚国灭越,越王则被安排在会稽。到了秦王政功成名就的时候,一切的规矩都必须“改”。最初秦王政还能遵循前人的做法,将韩王安流放到南郡郢都的一座荒山上。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但是,后来的战事越来越顺溜,一切都是按照秦王政的既定方针办,秦王政当然会自信心越来越强大,在他的眼里已经变成了“一切皆有可能”,我秦王政说什么就必须是什么。“骂名”在他的眼里简直就是不名一文,只要自己过得舒心,根本就不需要管他身后的洪水滔天。结果,在秦灭齐的时候,曾经许诺齐王建,只要齐王建开城投降可保齐王建五百里封地安度晚年,但是,当齐王建真的投降之后,秦王政言而无信地更改了给齐王建的待遇,一天提供他一家数十口人的口粮,也仅仅只有一斗米。呵呵。一斗米有多少?我来打个比方,老将廉颇一顿饭就能吃一斗米,外加十斤肉。秦王政现在将一斗米给齐王建一家数十个人来吃,就是煮成稀饭也远远不够。而且负责供应粮食的秦人官员,还不能按时供给,齐王建还得多说好话,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齐王”,现在也要为一斗米而折腰?齐王建简直给气疯了,但是,悔之晚矣。齐王建有一个儿子,而且是晚年得子,某夜,其幼儿由于饥饿而啼哭,齐王建凄然起坐,听着茅屋四周风吹松柏之声,想起自己当年在临淄时,是何等的呼风唤雨、何等的富贵?如今却困于穷山,真的是“龙入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齐王建追悔莫及,遂泣下不止仰天长叹。齐王建临终之时给秦始皇下了一个恶毒的诅咒:“寡人无罪而获死,汝亦将无病而暴毙,寡人在那边等你,不出十载”。
不仅是齐王建“人之将死、其鸣也哀”,韩王安被迫自杀之前也诅咒说:“寡人亡于荒山,汝必不得亡于宫室”。赵王迁临死的时候同样诅咒说:“赵政,汝以奸臣离间赵氏兄弟,他日赵人必诛杀尔等子孙”。赵王迁在房陵深山中曾经作《山水》诗云:“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不闻调琴奏瑟兮,唯闻流水之汤汤!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惹秦王”。赵人听之,无不落泪流涕。燕王喜窘境之中诅咒说:“秦王政,汝必将断子绝孙”。魏王假开挂之前也是诅咒说:“寡人死后竟将尸臭于车,嬴政小儿,天必谴之,必步寡人后尘,寡人在天以待”。楚王负刍死前叹息,诅咒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有人问诅咒有用吗?民间太史公﹒李安宏无法给你肯定的答案,但是,我告诉你这么一个事实:当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静公在被逼死之前曾经下过一个诅咒,说:“余之后人,皆不得良死”。意思是,你们三家的后人,都将不得好死。后来韩赵魏三家的末位君王真的皆“不得好死”,韩王安被逼自杀;赵王迁在房陵深山中郁闷而死;魏王假死而不知其所终。再后来呢?秦始皇在黄河边,真的是“无病而暴毙”;秦只及二世就亡了,只有十五年的时间,太短了;亡秦的也真的是楚人,名字叫“项羽”,还是他的死对头项燕的儿子;秦王政的儿子女儿们,也真的是被赵人设计所杀,这个赵人名叫“赵高”。呵呵。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伟大,因此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合而自称为“皇帝”,认为他赵政拥有至高无上、主宰万物的地位和权威,并且规定“自己死后,皇位只传给自己的子孙,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并传之无穷。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所以,后人称之为“秦始皇”。秦始皇以原秦国制度为标准,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单位标准、统一“车同轨”、统一“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统一“文字”、统一“伦理”(秦始皇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思是说,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应当予以表彰);统一“废封国、立郡县”。从此,天下只能由我秦始皇一个人说了算,呵呵。“千古一帝”秦王政,面对如此美妙的权力任性、大好河山、金钱美女、荣华富贵,安能不心动?他每天都在吟唱着帝王之歌,这首歌的名字叫《我愿与天地同寿》。于是,他延请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道家大师帮助自己延年益寿、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然而,有用吗?人在做天在看,一个暴君,上天怎么会允许他长生不老呢?难道要让他奴役我们赵国老百姓千秋万代吗?
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为了巩固皇权,还采取了一系列神话“皇权”的尊君规定:1.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 太不像话、很不得体,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2.“朕”、“玺”、“制”、“诏”四字,只限皇帝使用。此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朕”字,其意义与“我”基本相同。但秦始皇规定:自统一六国起,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二者效令不同。世上所有以玉质雕刻的大印中,只有皇帝使用的大印才能称之为“玺”。秦始皇命令李斯取材于“和氏璧”用心设计,将其方圆四寸,置“上纽交五龙”,命刻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此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轻蔑。3.在文字中要避讳提及皇帝的“名、字、号”,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做到“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的目的,新贵族皆是由军功而上升提拔起来的。要求派往东方六国的秦吏向六国子民阐明秦法,譬如,内史“腾”向韩国子民颁布《良吏与恶吏》、《治罪令》,告诉东方六国的百姓,在秦法之下,什么是好官,什么是不好的官,请所有六国故吏和百姓,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里已经变成了秦国的土地,一切遵照秦法旧制办事;然后派人前去检查秦吏有没有“将有罪的人治罪”?各级官吏如果治理不好辖内事务,一律处以连带责任;再然后,派出大批人员,到县乡去明察暗访,一时之间官吏和百姓皆不敢犯法、人人自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着手制定北讨匈奴、南平百越的战略。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其间前后相持对峙达三年之久,秦军苦不堪言。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监御史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由于灵渠总长仅34公里,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军的粮饷络绎不绝地运到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这一次,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击溃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将蒙恬夺九原河南,设置34县,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徙”。
“六王毕、四海一”,天下太平了。老百姓原本都以为战争将要结束,再也不用打仗了,自己的幸福日子将要来临。许多老百姓都自发地买酒买肉庆贺之,以至于出现了“天下大脯”的盛况。有秦军士兵在寄给后方的家书中写道:“今天是我大秦帝国消灭东方六国的日子,大王赏给我们每人一杯美酒”,其中的那份喜悦溢于言表。然而,呵呵。哪知道,秦始皇又折腾出新的幺蛾子,除了迁徙大批刑徒“实之边疆”之外,他还多次组织内地百姓往外徙民。在大秦朝时期交通极不发达,根据秦朝律令“迁徙刑徒”,刑徒们因为犯法被迫迁徙,虽不愿意但因为理亏,缺乏百姓同情,而不得不到遥远的边疆去生活,也算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现在大秦帝国强行组织内地百姓往外徙民,这些没有犯法的内地百姓当然不愿意,“我没有犯法,凭什么让我迁徙去边疆”?“交通如此艰难,我的家人会不会死在路途之中”?“我的这些家产、土地如何处置”?“你想强拆强迁”?“内地生活这么安逸,凭什么让我去生活艰苦的边疆”?“为什么是我,不是别人”?虽然,民意汹汹、抵触阻力很大,但是,秦始皇皇权在手,有胆敢违令者,“斩立决”。老百姓只能哭着拖家带口来到边疆,只能在满腹怨气中于与刑徒们,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在西南蜀地,崇山峻岭、地势险要,交通更不方便,大诗人李白曾经感叹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于是,秦始皇派常頞,征集老百姓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所有的道路只能宽五尺”,人们又称之为“五尺道”。栈道开通后,大秦朝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那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秦又经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汉司马相如曰:“邛、筰、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从后来者发展的角度看,秦始皇真的是太伟大了,开疆拓土、统一六国,修渠铺路、充实边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他是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应当给他点个大大的“赞”。但是,我们有没有站在当时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过: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一停发展的脚步来等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呢?频繁的战争,让多少家庭失去亲人陷入悲剧?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压迫民意,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为了独享特权可以不择手段,征集全国人口达300多万人(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0%),兴修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每一个项目都属于规模极为庞大,仅为了营建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他就征用壮劳力140多万(约占当时总人口的5%)。而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繁重的徭役,许多老百姓在劳累和饥饿中失去了生命。此外,他还横征暴敛,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甚至强迫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当着“赋税”来上交,致使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如此没完没了的苛政,真的已经完全超出了当时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极限,一个个都在心中默默地诅咒秦始皇早点死去。其中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可以说已经“民怨沸腾”。
有人说,秦始皇出发点是好的,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很有必要;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很有必要。民间太史公﹒李安宏想问一句:“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做错事、任意胡来吗”?赵国的《礼记•经解》有云:“《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希望当权者自始至终都能够“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出发点,还要有一个好的执行细则,更要有一个好的监督机制,让自己制定的政策接地气,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才能够不折不扣地被执行。秦始皇之所以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继续一如既往地开动他的“战争机器”,是因为他曾经通过战争获得了极大的红利,想当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包括东方六国经世累年,剽掠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可谓倚叠如山,秦始皇通过战争把它们统统变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何况还有让秦始皇垂涎欲滴的美人?据《史记•秦本纪》云:“秦每破诸侯,写于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谓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而且,老赵家的猪圈由一个变成了七个,大秦帝国可以奴役的人口成几何数量级的在增加,他不断地开疆拓土是为了替老百姓谋福利吗?NO。是为了他千秋万代的家天下,是为了增加可以统治的地盘和奴役的人口基数而已。秦始皇之所以是命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不过是他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造成的错误决定。赵政同志非常错误地把“亡秦者,胡也”这样的谶(chèn)语理解成“将来能够亡秦的,是北方的匈奴胡人也”。本来中华大地成一统,赵政同志应该尽早休生养息施惠于民,由“夺天下”向“守天下”的转型。但是,他却继续“去仁恩而任刑戳、堕名城而杀豪桀”;继续“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继续通过严刑峻法强奸民意;继续灭《诗》、《书》而首法令、“焚书坑儒”而拑百姓之口。以至于东方六国的老百姓终于看清了“大秦”之嘴脸,“天下乌鸦一般黑”,因此发出:“天下苦秦久已”的哀叹。然后,“民以耰(yōu,古代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锄棰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至于赭衣塞路,群盗满山”,再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百姓皆剑指“暴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此时此刻,天下百姓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大秦帝国。贾谊在《过秦论》中一语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始皇在世时怕读书人想法多,会带动老百姓造反,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烧毁除秦之外的书籍,活埋读书人达一千人。可是后来,仍然有人揭竿而起推翻秦朝的统治,譬如陈胜、吴广、刘邦和项羽等等,而且他们都不是读书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大秦帝国之所以覆灭,皆是因为秦始皇的一贯奉行“暴政”,给自己种下的恶果买单。
有人问何为暴政?民间太史公﹒李安宏个人认为,暴政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独裁统治。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言而无信、刻薄寡恩,贤德之人不能为之所用。2.株连无辜、冷血苛刻,不能以百姓之心为心。3.苛捐杂税、竭泽而渔,突破死亡税率的极限。4.威胁恐吓、杀人无数,最终树敌无算。5.严刑峻法、祸害百姓,导致民心向背。6.巧取豪夺、贪婪成性,老百姓视之如寇仇。7.穷兵黩武、战火不断,天下苦之久已。8.钳制言论、堵民众悠悠之口,底层怨气无法得到释放。9.统一思想、排斥独立思考,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10.把暴力维稳理解成“威武、霸气、牛逼”的代名词,完全不顾及老百姓的生活苦难。11.劳扰天下百姓,惠及一人之享受,为自己而祸害天下百姓,乃是独夫国贼。12.家天下,独享特权,视百姓为猪狗。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好像这十二条都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呵呵。
故事1.西汉刘向在《说苑•至公》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吞并天下之后,一点也不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的残暴,还自鸣得意地询问群臣:“我听说,过去五帝都是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贤德之人,我这一生始终是以五帝为榜样,努力修炼自己私德的,我自认为本人私德已经达到古代五帝德行的境界,现在我准备像五帝一样以天下为‘公天下’。那么,谁可以成为我禅让的对象呢”?群臣不知道秦始皇葫芦里究竟装的是什么药,于是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只有耿直的鲍白令一针见血地对他说:“陛下一贯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跟‘桀纣之道’一样一样的,现在又说想要效仿五帝,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贤德之人?呵呵,恐怕不是陛下心中的本意吧”?秦始皇帝大怒说:“鲍白令,上前一步,好好说、把话讲清楚,你为什么认为我的所作所为跟‘桀纣之道’一样呢?如果你说的有道理,我就宽恕你的无理,若解释的不通,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我一定会杀了你”。 鲍白令恭恭敬敬地上前回答说:“陛下,请允许我来慢慢说。陛下在任期间,‘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万石之虡(jù)。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完全不顾及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又同时推行这么多的工程,你给老百姓付报酬了吗?没有。老百姓不仅要自带口粮辛辛苦苦地干活,而且还要在秦兵的皮鞭下惶惶恐恐地干活,稍有不慎,轻则遭受皮肉之苦,重则有性命之虞。而你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你一个人享受而已,属于‘滥用民力过甚’的自私自利行为,和‘桀纣之道’又有什么区别呢?而那些愿意‘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贤德之人’的五帝,和你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他们真的都是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啊,他们平时做事、发布命令,都是在小心谨慎的状态下完成的,绝对不敢有任何自私自利而不惠及老百姓的念想。而陛下就不一样了,一贯认为自己是天下唯一的在‘王者’,想干嘛就干嘛。现在你想跟五帝比“德”,你拿什么“德”来比呢?我估计你替五帝提鞋都不够格。现在,你想要效仿他们欲官天下,是不是有点搞笑闹着玩的意思呢”?秦始皇听了之后面有惭色,思考了半天黯然无以应之,过了很久才叹息说:“鲍白令,你话说的有点太直了,当着众人的面这样说我,真的有点令我出丑的意思啊”。遂罢谋。
故事2.秦朝,道家有一个代表性人物名叫“侯生”,一开始他整天忙着帮秦始皇寻找成仙的不死之药,后来,他发现情况有点不妙,因为秦始皇总是喜欢“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觉得自己站错了队伍跟错了人。有一天侯生与卢生私聊的时候说:“秦始皇这个人,天性刚戾自用。他现在又已经吞并天下了,更是得意忘形,以为自己是自古以来最牛逼的真命天子,他现在好上了‘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这一口,虽然从民间征集了博士七十人,但是他好像一点都不打算任用,只不过是一个备胎罢了。他喜欢‘以刑杀为威’,即使是丞相还有那些大臣也都只是他的受气包,一个个都感到惶恐不安,变成了察言观色之徒。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还有谁敢尽忠尽职地去说那些诤言呢?还有谁敢斥责其过错呢?如果当权者听闻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的骄横起来,下面的臣子会因为害怕,想方设法拍皇上的马屁。天下之事,事无小大皆决於他,像秦始皇这样贪於权势的,上天怎么可能让我们帮他找到长生不老的药呢?我们又怎么能去帮他找到那些长生不老的药呢?我看,大秦帝国离灭亡真的不远了,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们还是早点离开他吧,这样才能免遭不测”。两个人于是就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秦都咸阳。
后来秦始皇搞了一场灭绝人性的焚书坑儒,侯生于心不忍,觉得有必要回“秦都”规劝秦始皇回头是岸,就又一次回到了咸阳,秦始皇派人将侯生抓起来准备车裂之。侯生却对秦始皇说:“帝尧立诽镑之木,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来了解自己的过失。如今陛下骄奢淫逸、不知道悔改,反而处罚那些指责你所犯过错的人,认为他们是在诽镑朝廷,像陛下这种‘不去解决问题,而是解决发现问题的人’的办法,实在是有点‘缘木求鱼’的意思啊。许多人为了自保,只好悄悄地离开你。我今天之所以冒死回来,是担心陛下有亡国的危险啊。因为,陛下的荒淫暴政已经超过了‘桀、纣’的疯狂,再这样下去,会使百姓趋末背本,最终将会危及大秦帝国的江山社稷”。秦始皇感到非常吃惊,问道:“你为什么不早点跟我说呢”?侯生答曰:“像陛下这么刚愎自用的人,一贯认为自己‘伟光正’,甚至还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怎么会愿意听别人说那些‘斥责自己’的话呢?我担心说了没用,反而是主动找死,所以只能逃之夭夭。现在之所以又主动回来向你进谏,是因为你实施的‘焚书坑儒’太违背天之道了,我觉得有必要为陛下陈述一下自己的忠言,我这么做,即使不能使陛下不亡国,但至少可以让陛下知道大秦亡国的原因吧”。秦始皇问:“我该怎么改变自己呢”?侯生说:“陛下是不是真的想通了,愿意悔过自新呢?我想问问,陛下能像尧、舜那样把过朴素的生活当作一种快乐吗?陛下能把诽谤您的人当作忠臣吗?如果你不能做到,又怎么能叫做悔过自新呢?事已至此,我估计陛下只好坐以待亡了”。
故事3.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尉缭悄悄地离开了秦国。在离开的前一天,尉缭借着酒劲非常大胆地给秦始皇作了一个人生总结,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有哪些信息呢?民间太史公﹒李安宏认为:1.秦始皇一贯奉行“暴政”,却不以为意,自我感觉非常好,认为自己拥有圣贤之德,比超五帝。2.皇上“搞独裁、干天大的坏事”都不是问题,而臣下及小老百姓即使说错一句话也是个大问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嘴脸暴露无遗。3. 独享特权是当权者的终身奋斗目标。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4.当权者既想“做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说的都是仁义道德,做的却是淫邪奸滑。5.只有那些勇敢地站出来指责当权者所犯过错的人,才是社会的栋梁、忠臣啊。6.一个人做错事要及时改正,站错队伍要回头是岸、及时收手,这也是一种担当。7.功成身退,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最后一招。8.许多当权者做错事是有意为之,因为他的价值观是以“拥有强权而放肆”为骄傲的,同时他还想下面的人都给自己溜须拍马。9.千万不要对独裁者保有幻想,他是永远不可能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呵呵。
然而,天命不可违。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连发生了三起让秦始皇感到非常郁闷的事件:1. “荧惑守心”出现了。在现代天文学中,认为“天蝎座”由三颗星组成,在中国,古人则认为在“天蝎座”中间,最亮的一颗代表皇帝,旁边两颗代表皇帝的两个儿子。其中,一颗代表太子,一颗代表庶子。古人还把“火星”称作“荧惑”,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三颗星的附近时,都会在那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古人把这种天象常称之为“荧惑守心”。世上一旦发生“荧惑守心”的天象,就意味着皇帝命不久矣。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有“三十六年,荧惑守心”发生,秦始皇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惴惴不安,因为上天在警示:秦始皇将要走向人生的终点。2.有一颗流星坠落到了东郡,陨石落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陨石上面竟然刻着七个让秦始皇感到恐惧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它预示着秦始皇将死、大秦帝国将亡,而且这还代表了上天的旨意。这种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全中国,当然也快速地传到了秦始皇耳中。秦始皇立刻马上派御史到陨石落地处逐户排查,结果一无所获。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处死这块陨石旁所有的人家,并立即焚毁这块刻字的价值连城的陨石。人已死、石也焚,但是,秦始皇心中的阴影却再也无法消失了。3.第三件事更加不可思议,一位走夜路的使者从东经过华阴,突然有一个人手持玉璧将其拦住。他对使者说,请你替我把这块玉璧送给浩池君,并且还非常诡异地对使者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使者感到莫名其妙,急问他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奇怪的人只留下玉璧,没有做任何的解释,转眼就消失在夜幕之中了。使者带着玉璧回到咸阳,立即向秦始皇做了汇报。秦始皇听后对别人解释说,“祖龙”是指人的祖先。但是,其口气听起来似乎已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退朝之后,他急急忙忙派人将使者捎回来的玉璧送御府去察验,鉴定的结果是,这块玉璧竟然是八年前(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他秦始皇巡游渡江之时,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之中的那块玉璧。八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又怎么会被一个不明身份的人给送回来了呢?秦始皇感到冥冥之中上天在暗示着什么,非常惶恐。为此,他沐浴更衣之后,专门举行了占卜。得出的结果是,出巡和迁徙百姓才能避凶趋吉。于是,秦始皇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并且给每位迁徙户赠了爵位。为了保险起见,为了大秦社稷稳定,他决定辛苦一下自己。
于是,秦始皇出台了新的巡游天下的方案。只有李斯、赵高、胡亥随行。当秦始皇到南方转悠一圈,挖断了南方金陵的帝王龙脉之后,回到黄河渡口平原津时,突然病倒了。一丝不祥的征兆似乎在发酵,但是秦始皇恶“言死”,群臣有谁敢“言死”之事?然而,恶言死有用吗?该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发生的,秦始皇终于一命归西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对于生活底层的老百姓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应该普天同庆的日子啊。
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在沙丘宫(今河北广宗)经过一番密谋,伪造了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赐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赵高李斯一行命人买来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以鲍鱼的味道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达到迷惑大家的目的。回到咸阳后,胡亥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却已经旁落到了赵高的手中。秦二世为了力保皇位,开始拎着屠刀到处杀人,“杀大臣、杀兄弟姐妹”,赵高也布下重重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了死路,李斯心有不甘,向胡亥告发赵高的阴谋,秦二世胡亥偏袒赵高将李斯治罪,最后腰斩李斯于咸阳。
再后来,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民间的戾气终于在瞬间爆发了,一夫高呼而天下影从,在赵国发生了非常残酷的大物理运动,一个比“暴秦”更凶悍的“暴民”出现了,这个人名叫项羽,暴秦焉能不灰飞烟灭?所以,当权者们要懂得“贵身”,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千万不要在自己春风得意的时候,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态去耍弄手中的权柄。要懂得尊重人、尊重人性、尊重异见者的思想;要知道可怜、珍惜所有人的生命之宝贵;要保护合法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手握权柄的专制者必须放弃其“独享特权”的念想,以“百姓之心为心”去管理这个国家。任何人、任何集团,都没有随心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的邪恶。在大秦帝国危机爆发之前,当众多的读书人发出异见的时候,秦始皇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焚书坑儒。然而,平民易欺、天意难违,“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呵呵。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国灭。
虽然大秦帝国消灭了,可是,秦始皇创立的独裁专制体制却一直被后来者传承着。就像商鞅虽然被秦惠文王给车裂了,但是,商鞅创立的法家政策却被大秦帝国毫无改变地全盘保留。大家明明知道独裁专制体制、法家的暴力机器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一旦自己成为当权者,自己当年的初心又到哪里了呢?一个个把“大毒品”当着宝贝供奉珍藏,是不是有点荒谬?然而,这样的事实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因为对于当权者来说,想干嘛就可以干嘛,权力不受约束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威武、霸气”啊;但是,对于平民百姓,则意味着悲剧在一个接着一个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