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2年,30岁的孔子来到洛阳,学习无射钟上铭刻的圣人哲令,但是他觉得老子的《道德经》与自己宣讲的周礼中的“仁义”观念有着很大的冲突,于是决定拜见司空老聃,以辩明大道。
孔子拜见老子的时候,首先拿出了自己为鲁国君演绎的《十二经》,在做PPT的时候,他自说自话洋洋洒洒说了一大篇其有关如何用“仁义礼乐”经世治国的理论,言说之下,雄心壮志溢于言表。但老聃很快就打断了孔子的论述,说:“大家都是明白人,你就不要说那么多了,你,只需要直奔主题、讲要点,就行了”。孔子说:“要点,就两个字‘仁义’”。 老聃说:“你说的仁之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说:“当然。‘仁’是助人之仁、‘义’是信义的义,人君推行治国之法,必须以助人为出发点,否则,就不可能成功;人君推行治国之法,必须以信义为立足点,否则,就不可能生存下来。‘仁义’是真正的人性, 难道这种说法有问题吗”?老聃说:“请教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操作‘仁义’呢”?孔子说:“很简单,两个字‘公正’,所谓公正就是‘不偏不依、爱已爱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不偏不依,那么,他待万物皆和悦;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爱已爱人,那么,他就不会有私心。所有这些,都是‘仁义’的意思”。
老聃说:“你只是说了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而且你的‘兼爱’有迂腐的成分。你说‘不偏不依’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所偏有所依的;你说没有‘私心’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私心的。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天下人永远被管理束缚?如果不是,那么请听我讲一讲,天地原来就在那里自我运行,日月原来就在那里自我明亮,星星原来就在那里自我排列,鸟兽原来就在那里自我群居,树木原来就在那里自我生长。他们需要有人来教导吗?没有。他们皆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导向。而你,却规定人们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请问,为什么呢?在战斗的时候,我们会听到有人在击鼓,号召大家努力向前。他击鼓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活下来,并且取得胜利。然而,我们真正面对的结果是什么?是死亡。你,强行要求别人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其实就是在扮演‘战场上击鼓人’的角色。我认为,你想复活‘周礼’,真的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就不应该正在死去。现在的诸侯都是实实在在的大老虎啊,你现在要他跟你讲仁义,我看你是想要跟他们谋老虎皮啊。这可能吗?很危险。请允许我推演一下我的预见:你有关‘仁义’主张,只有一种结果是可能的,就是变成了用来约束老百姓的枷锁。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因为你高估了仁义的价值,却低估了人性的功效;你高估了规则的作用,却低估了自由的意义。现在让我给你总结一下:你的‘仁义’《十二经》,不是让‘人’明辨事理,而是让‘人’乱了本性。所以我劝你,还是回去好好想一想,然后放弃你高举的仁义大旗吧”。
孔子听了之后很是不服气,满脸都在流淌悻悻之情,想要继续辩解。但是,老聃已经把他送别到馆舍之外,又说:“你的‘仁义’《十二经》的理论根据在哪里?在周公。周公在哪里?他的‘人与骨’都已经腐朽了。难道他的言论还需要继续耳耳相传?你想传承周公的文化遗产,没有问题;你想像周公那样施展你的才华,也没有问题。但是,你需要等,等机会降临,千万不要去强求机遇。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他们深藏财物就好像什么都没有;盛怀美德的君子,容貌看上去好像很愚蠢。希望你戒掉你身上的骄气和多欲,还有那些作态、脸色、过分的志向。你所拥有的这些贪婪,都无益于你的未来。一般情况下,君子,遇得好的时机,就施展自己的才华;没有遇得好的时机,就会像蓬草一样随遇而安自生自灭。我想要告诉你的,仅此而已”。
孔子见老聃之后 ,回到家中三日不语。弟子都问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我今天终于看见龙是什么样子了。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张口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讱,老聃,其犹龙乎?他,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后来,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的郊野之地时,想起了老聃的劝告而恍然大悟,居然于困毙之时讲诵《诗》《礼》,弦歌不绝。